时间很快就到了又过一年,在双方父母的催促下,简书枚终于答应了方博洋的求婚。两人决定在年底回家举办婚礼。
这一喜讯公布后,在老家的同学们都热情的期待着,他俩能回老家举办一次热闹的婚礼。同时同学们也搞次聚会。离他们毕业也过去了六年,很多同学都已经结婚生子,变化挺大的。
因为两人的老家相距实在太远,简书枚知道自己出嫁,不可能和本地乡俗一样搞男娶女嫁的传统婚礼方式。就是男方上门来女方家里迎娶新娘。
但同时她又清楚本地乡俗,她和方博洋不可能在她家举办婚礼,新房也不可能安排在她家,除非女方家是招女婿上门。
所以,管艳萍,何文静,张进波三人就建议他俩在县城买一套房子当新房。这样婚礼时,方博洋就可以直接把她娶到新房,完成婚礼这个过程。
这个年代,人们还是很注重婚礼的,至少在简书枚的老家是这样。如果两个人结婚没办婚礼,哪怕领了证,也会被人笑话,说搞的像私奔一样。
特别是嫁女儿的,如果男方不热热闹闹敲锣打鼓来迎娶,都是很丢脸的事情。父母都在邻里乡亲面前都抬不起头来。
最重要的是,这个女人在婆家也是被人鄙视的对象。简书枚虽然不在意婚礼搞的多大,对旧习俗也没想多尊重,可是她也懒的和父母为自己的婚事而再闹一场。
自从处理过简书才的事情后,她和父母的关系缓和了不少,但说实话,那些已经产生过的伤害,是无法当成不存在的。所以,她和父母的关系永远也不可能到亲密无间,有话可以随便说的程度。
这一年的县城还没有铺天盖地的,商品房这个概念,但是很多单位都自己建商品房出售给员工,甚至也有少量可以对外出售。
正好县城有同学因为买房子不够钱找简书枚借,她就顺便问“你们这里的房子对外卖吗”
“也可以,就是比我们买要贵了不少,而且可能楼层不太好。多半是一楼和顶楼这种位置。”同学回答道。
考虑到以后城里房子越来越贵,而且自己也需要,简书枚就十分心动。再加上她的户口本来就是城里,一直空挂着也不是个事。而且办结婚证什么的,她也要回来一趟,所以她和方博洋商量了一下后,他俩请了几天假,回来了一趟,搞定了买房子办结婚证准生证这些琐事。
这年头,计划生育管的严,结婚证和准生证基本上同时拿的,而且对女方管控的很严。为什么会在女方这边领结婚证,就是怕以后生了孩子不好上户口。
这年头,娃的户口随着母亲走。哪怕夫妻在一个户口本上,娃的籍贯也随父亲,但母亲的户口是农村的,娃的户口就是农村户口。
两人又不是同省人,结婚证等也只能以一方为主。她暂时还不想把户口迁到方博洋的户口本上去。因为这也是件很麻烦,不太好办的事情。
因为借了钱给同学买房子,同学也在他们买房子过程中出了不少力,最终两人花了四万多元拿下了一套位于二楼的三房一厅的大户型。同学买的就在他们家楼上,找简书枚借了一万元,只花了三万多。
得知他俩买好了房子,张进波也很有兴趣在城里买房。按世俗的眼光,他是男人,娶老婆是要房子的,而且他老家乡下的房子也不值钱,还不属于他一个人的,他也有哥哥,以后他基本不可能回乡下生活和哥哥家去挣那点家业了。
这年头,在城里上班的人,都要在城里买房子。以前有单位的还能等着单位分房子,不管大小,总有个地方住。
可这几年各单位早就没了分房子的福利,有条件的单位会自己盖一到几栋楼房卖给职工们。甚至有的单位要职工们先集资,交一定数目的房款后,单位才能有钱盖楼呢。
所以,他也托同学打听了一下,然后买下简书枚家的楼下,因为就剩下这一套没卖掉了。其实还不是剩下的,是人家交了订金,没钱买不成了的。
同学三人当了楼上楼下的邻居。
同时,方博洋的父母也建议他们在四川老家买一套当婚房。因为不买的话,他们的新房就只能和父母挤在一起。
方博洋父母住的是一套非常老旧的平房,当初也是单位分的,现在已经花了点钱变成了私人的。
这种老平房,就是前面是正房,就两间分隔成三到四个小间的大通间,后面是个小院子,然后就是两间同样宽度,但很短的厨房和杂物间。不是现代的商品房几室几厅格局,而且厕所在外面,要去公厕,有诸多不便。
两人手中还比较宽裕,就同意了父母的建议。毕竟让这个时代的常理说,这里才会是他俩的新家。以后逢年过节,他俩就该回方家这边来生活。女孩子嫁了就是婆家人了。
方家这边的房子就要贵些了,而且面积还小一些。方博洋没有时间跑,直接寄钱回家,让父母和哥姐帮着弄好新房子。
一口气买了两套房子,外加准备结婚,新房还要备一些家具和电器。简书枚和方博洋就现自己手中的钱,哗啦啦的往外跑了。
想到还要跑两个省所需要的路费,办婚礼所需的各种费用等等,简书枚有些头疼的说“我们赚的还不够花呢。”
方博洋倒是很坦然,“不怕,明年我们又不用再买房子了,没有大笔开支,哪里会存不下钱来。”
简书枚说“可是我现,每当我手中有点余钱时,就得动一大笔。这六年下来,我算起来挣的也不少了,但就是没有存下什么钱。”
这实话,这次买房子的钱,大部分是方博洋掏的。就连管艳萍和何文静都打趣她“幸好找了个能挣钱的男人,一口气就买了两套房子啊。”